ㄟ... 這是去年寫的,過期有點久,不過還是放過來好了,因為我 2006 年的也有寫。

剛剛突然想到今年的諾貝爾獎應該出來了吧!於是查了一下。

Medicine: (兩個都跟病毒有關,一個是 HPV,另一個是 HIV。)
1. Harald zur Hausen: discovery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es causing cervical cancer (因為他的發現,現在才有疫苗。)
2.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 Luc Montagnier: discover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之前查了 CIHR 的 funding,發現 HIV 真是超熱門的,有一半以上的 funding 都是給 HIV 研究的。)


忘了去年(2007)的是什麼,也查了一下。

Medicine:
* Mario R. Capecchi, Sir Martin J. Evans & Oliver Smithies: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主要 idea 是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和 ES cells (幹細胞)的應用。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是說染色體中的同種 DNA 序列會進行互換,Capecchi 和 Smithies 認為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來改變細胞內的基因,因而產生了強大的 gene targeting 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有兩種用法,一用來 inactivate 老鼠體內的單一基因表現,這個應用叫做 knock-out (K/O),如果是抑制體外細胞培養裡的基因表現叫 knock-down (K/D),不管是 K/O 還是 K/D 都對研究各種疾病還有各個基因的功能有很大的幫助。二是用來把細胞內壞掉(突變)的基因改正成好的、正常的基因,也就是把正常的基因放入細胞內,讓它和染色體內壞掉的基因進行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而置換成正常的,使人體可以自己製造原本缺少的蛋白質而達到治療的功效。

註:做 K/D 用的技術是 RNAi,是個得 2006 年諾貝爾獎的技術,去年的文章有介紹,底下有連結,有興趣的自己看。

那這跟幹細胞有什麼關係呢?ES cells 是胚胎幹細胞,也就是生命的發源之始,受精卵從單一個細胞不停的進行分裂和分化的過程才會漸漸變成一個個體,在分裂的初期有部分細胞成為胚胎幹細胞,幹細胞會不停的分裂以產生更多的細胞,然後那些細胞才能進行分化長成各個器官。因為置換基因並不能直接在體內做,需要在體外培養的細胞內進行,如果用胚胎幹細胞的話就可以把改造過後的基因植回胚胎中讓它繼續長成,應用在老鼠上就可以製造各種 K/O 老鼠以用來做疾病研究。

Chemistry: (原來 GFP 是歸在 Chemistry?這已經算是生化或分生了吧!)
*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 Roger Y. Tsien: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其實最早的是日本人 Shimomura 發現的,另外兩位是 development (印象中是 Tsien 把 GFP 變的更亮,另外也做了螢光鼠),之前我介紹過了這邊就不再多說,有興趣的請看螢光動物這篇文章


(對其他的獎項沒興趣,就不多說了.....)


延伸閱讀:Nobel Prize 20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