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臉書上看到朋友轉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學(相關)新聞,尤其是那種「研究顯示吃 XX 會致癌」、「吃太多 XX 食物會 OO」或是「多吃 XX 可幫助 OO」的文章,都想回「你求證了嗎?沒有的話請勿亂轉,以免散佈錯誤資訊」,或是「沒 paper 沒真相,請查原本 paper 確認後再轉」。台灣新聞很多都只有「研究顯示...」,但是什麼研究也沒講,要不就是有講,但報導的內容是另一回事,其實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只是台灣媒體的問題比較嚴重,這裡想介紹大家看這則 TED 演講,看看新聞是怎麼產出錯誤的資訊誤導民眾。



這個 TED 演講的主講其實是講她的神經學研究:腦內血清素(serotonin)如何影響人們做決定(decision-making),尤其是血清素如何影響人們被不平等對待時的反應。他們的研究方法是給試驗者喝檸檬味的噁心飲料,這些飲料可以移除腦內製造血清素的原料,一種叫 tryptophan 的氨基酸。他們的研究顯示當腦內 tryptophan 低的時候,人們比較容易對不公平的待遇產生報復反應。但是呢,新聞對這則研究發出的頭條竟然是:

「想做出好決定,起士三明治就是你所需要的。」("A cheese sandwich is all you need for strong decision-making")

「多吃起士和肉可能增加自制力」("Eating Cheese and Meat May Boost Self-Control")

「巧克力讓你不再暴躁」("Official! Chocolate stops you being grumpy")

看到這,你有沒有覺得漏掉了什麼?講者的研究和起士還有巧克力有什麼關係?

原來是新聞自我演化了,因為起士和巧克力中也有 tryptophan,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力,所以新聞自我另類翻譯這個研究結果,這不只會誤導民眾,也會讓業者做出不實商業(飲料或食品)廣告,例如某些廣告說「喝這個可以讓你心情好」、「吃那個可以讓你精神好」之類的來吸引消費者。想想看,電視打開是不是一堆這類廣告?而你是不是信以為真,然後就買來吃或喝了呢?還是你會去研究一下食品成分,或是孤狗一下相關資料,求證廣告內容是否屬實?

Neuro Drinks.png  

也許你注意到了,這個飲料標籤有頭腦的圖案,不要小看這個圖案,也會影響人們的信任度,這裡講者舉了一個有趣的研究。這個實驗是給試驗者閱讀一篇科學文章,同樣的文章,一半的人看的是有附頭腦的圖片,另一半沒有,然後問試驗者同不同意文章的結論。結果顯示(如下圖),看的文章有頭腦圖片的人,同意文章結論的比看的文章沒圖片的人多 15%。

Brains Sell.png  

另外要注意的,即使新聞本身沒錯譯研究,但也要考慮這個研究是否可信,有些研究結論會過度解釋數據,或是只取片面數據來作結論,則會變成「偽科學」(psudoscience),講者舉的例子是刊載於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NYT] You Love Your iPhone. Literally.

這篇文章是說用 fMRI 去測試 iPhone 會不會使人上癮,文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But most striking of all was the flurry of activation in the insular cortex of the brain,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feelings of love and compassion. The subjects’ brains responded to the sound of their phones as they would respond to the presence or proximity of a girlfriend, boyfriend or family member.

In short, the subjects didn’t demonstrate the classic brain-based signs of addiction. Instead, they loved their iPhones."

這段是說 iPhone 會刺激人類腦部一個叫 insular cortex 的區塊,而這個區塊管理的有「愛」和「同情」這兩種情緒,實驗結果顯示試驗者腦部這個區塊對 iPhone 的反應和對男女朋友,以及家人的反應是相似的,於是作者結論說試驗者愛他們的 iPhone。這個結論錯在哪裡?錯在過度(或者是片面)解釋這個 data,前面說了這個區塊管理了「愛」和「同情」,但其實並不只管理這兩種情緒而已,還有「氣憤」和「恨」等等情緒,所以作者不能武斷地說這個實驗結果表示試驗者「愛」他們的 iPhone。如果只是選擇想要的 data 作結論,無法被多方面證明,這不是真正的科學,而只是偽科學,網路上也流傳不少這類文章。[註]

所以阿,希望大家在看到這類的科學新聞的時候,請先做下面的 SOP。

1. 找是誰做的研究。如果文章裡沒提到是誰,只說「科學家說」、「XX 科醫生說」或「XX 國的研究團隊說」,那就可以直接 END。

2. 如果新聞有寫是誰(名字)和其研究團隊(學校或研究機構),那就孤狗一下那位學者,找一下該研究團隊所屬機關的網站。既然是可以上新聞的研究,在他們的研究機關官網應該會有新聞稿,請去看那個新聞稿以獲取第一手資訊。如果你看了,也看得懂,就自己判斷資訊實不實用,值不值得轉發。(如果要轉發,也請轉發官方稿,而不是新聞。)

如果沒有,接下來你可以採取兩個行動。如果你是懶惰的人,那就可以直接 END,不要轉發該則新聞。因為沒有官方稿的話,就不知道記者的資訊是從哪裡聽來的,也有可能是聽研究學者(團隊)口述,而這種出錯的機率很大。媒體常常斷章取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口述的情況下,常發生的是記者聽了也不懂,就隨自己的想法去報導,然後就會造成上面所說的「起士和巧克力可以讓你 OOXX」這種新聞。

3. 另一個行動比較進階一點,就是孤狗該學者的名字和研究內容的關鍵字(或是期刊名稱,最近好像有的新聞都會寫),直接找研究論文看。不過呢,如果你可以做到這個步驟,就表示你本身有相關研究背景,或者根本就是該領域的,那接下來你知道該怎麼做,就不多說了。XD

然後想補充一點,最近有看到朋友轉發的兩篇科學新聞寫得不錯,但說是新聞也不算正確,看起來是相關領域的學生或從業人士直接看論文原文而寫成的(有一篇還是發表在 Nature),文章裡有敘述實驗方法和結果,最後也會附原論文連結,這類文章正確性比較高,但如果可以的話,還是希望能夠到原論文看他的摘要(abstruct),確認文章內容和摘要是否相符,和是否有錯譯的地方。



【註】關於偽科學請參考下面幾篇文章。

1. 拒絕再玩偽科學媒體的信任遊戲

2. TED 死都不該讓你看的兩個演講?(此篇是反駁最近網路上廣為流傳的王大師的文章,還好不是只有我覺得他在胡扯。XD)

3. 為何倡導偽科學是犯賤?(上一篇文章的後續)














arrow
arrow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