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感謝Steven幫我帶這本書來。*

The Google Story - 翻動世界的 Google》by David A. Vise with Mark Malseed





,相信大家都用過。

還記得很久以前,所謂的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只是個附屬品,就像是它只是 Yahoo 兼差的一份工作。

剛開始知道 Google 的時候,我對它充滿了疑惑及好奇,我沒辦法想像它只是個搜尋引擎,是個「專職」的搜尋引擎,而沒有兼其他的差,如新聞、網頁、廣告…等等。那時候想,怎麼會有人願意做這個?應該說,怎麼會有人願意只做搜尋引擎?而且首頁上面什麼都沒有,就只有 Google 這個標誌和 keyword 輸入的地方。

Google 是兩個史丹佛博士生做出來的:Larry Page & Sergey BrinPage 和 Brin

真的是天才中的天才吧!不只是天才,我想跟身家及環境也有關係。「他們都生長在把知識辯論視為家常便飯的家庭,特別是(但也不僅止於)談到電腦、數學和未來相關的議題。由於他們學會積極地為想法辯論,使得兩人具有和他們年紀不相稱的智慧深度。」兩人的父親都是大學教授,Page 的父親是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的博士,母親則是電腦科學的學士,而且跟愛因斯坦一樣是聰明的猶太人。Brin 的父親是馬里蘭大學(Univ. of Maryland)的數學教授,母親是數學家,在美國太空總署賈德太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工作,而 Brin 更是於十九歲就拿到大學學士學位。更猛的是,Brin 的曾祖母曾在芝加哥大學研讀微生物學,那個年代念大學就很了不起了吧!何況還是女的。祖父是大學教授,祖母是數學家,簡直是三代都是高學歷的,難怪小孩超天才!

PS. 在這裡(也許在台灣也是),我們要是聽到有人說他是 major in Computer Science or Double E (EE),都會露出崇拜的眼神說:哇~好厲害喔!

Page 和 Brin 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想做搜尋引擎,而是在用了當時比較好的 Alta Vista 後,發現其實並不好用,搜尋出來的結果雜亂無章,必須要一個一個網頁查看,所以想做一個更好用、更有效率,以及更精確的搜尋引擎。當時 Yahoo 的方法是由人工挑選網站,再編輯成目錄,所以搜尋的範圍有限。另外,Page 在用了 Alta Vista 後,發現搜尋出來的結果有一些是連結(links),他覺得分析這些連結可能可以得到什麼寶貴的資訊,但要測試這個理論,他需要龐大的資料庫,於是他做了一些計算後,就跟他的指導教授說,他要把整個網路下載到他的電腦,儘管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個想法很荒唐,可是 Page 是很認真的,而且他真的這麼做了。

Brin:要得到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嘗試許多失敗。

Page 則在一場演講裡提到:Google 是我們還在史丹佛唸電腦科學博士時創立的,可是我們當時並不確定我們想做什麼。那時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想把整個網路下載到我的電腦。我告訴我的指導教授,這只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之後大概過了一年左右,我才下載了一部份。所以,保持樂觀的心是很重要的,在你設定目標時,你必須有一點天真。我在大學時學到一句話:"Having a healthy disgard for the impossible." (對於那些不可能的事,要抱持著一種健康的藐視態度)這真的是很好的一句話。你們應該嘗試做那些多數人不會去做的事情。(整篇敘述演講的英文版文章請看 [這裡],此亦為本書第一章節。)

另外,Page 還特別強調一個重點:要得到靈感,還是需要付出汗水及努力。

連結,是通常網站的主人如果覺得某個網站很有用,或很好用,就會在自己的網站上放那個網站的連結。就像論文後面的引述(reference),愈多人引用的論文通常那篇論文的價值愈高;相同的,被越多網站用來連結的網頁,或是被重要網站(ie. Yahoo)連結的網頁,相對的也會比其他網頁重要,於是 Page 以這個為基礎,設計了一個叫 PageRank (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的數學運算公式為各個網頁評分,然後搜尋結果再依這個分數排列。

做出來後剛開始只是在史丹佛校園裡試用,然後才漸漸口耳相傳到外面。到現在,他們還是不花錢在宣傳產品上面,因為他們認為,只要產品好用,人們自然會想要用,所以他們都只靠口耳相傳,要不就是靠免費的媒體新聞報導。隨著 Google 的資料庫和使用者規模不斷成長,他們需要更多的電腦來維持運作,剛開始時由於缺乏資金,為了省錢,只好自行購買零件組裝電腦,並到處搜尋沒人認領的電腦。「Page 會遍尋全世界,就為了省下一毛錢。」史丹佛電腦系統室主管 Charlie Orgish 如是說。

也因此,不論軟體、硬體他們都必須自己來,我想這也是他們成功的部分原因吧!史丹佛校長 Jonh Hnnessy 表示,「在今天精密軟體和硬體公司界線分明的世界裡,Google 堪稱獨一無二,因為該公司同時是這兩個領域的佼佼者。」而其他公司若想要做到跟 Google 一樣的規模,可能需要花比 Google 多上好幾倍的錢才做得到。

1998 年春天,Page 和 Brin 想以一百萬美元把 Google 賣出去,他們找了很多家公司,像是 Alta Vista, ExciteYahoo,但是他們想要做的目標是多元化的,是要能賺錢的,而搜尋引擎並不是他們發展的重心和優先事項。於是在1998年秋天,Page 和 Brin 從史丹佛休學,正式成立【Google Inc.】這家公司。而 Google 這個名字,則是一個拼錯的字,原本應該是一個數學名詞 "googol",為「很多」的意思,是 1 後面加 1000



Google 一開始的標誌學 Yahoo 在後面加一個驚嘆號。



1999年夏天,Google人去內華達州的 Reno 參加火人祭,這是「舊金山灣區(特別是矽谷)人們每年夏末的例行儀式」。Page 和 Brin 在動身前往之前,在首頁上 Google 標誌的第二個 o 加了一個似火人的影像,這也是 Google 第一個有藝術塗鴉的標誌。這個標示透露了Google人那個禮拜會去參加火人祭的訊息。吸引眾人前去參加這個盛宴的,就是擁有貼切外號的「火人」(Burning Man)。

Brin 和 Page 他們很隨性,很注重公司的向心力,也很大方的把錢花在能讓員工產生向心力的地方、事物上,希望公司的一切都很舒適,會讓員工喜歡待在公司裡面,所以位於加州 Mountain View city 的總公司裡有一堆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和玩具,還有各種設設施(如:有專業教練指導的健身設施,甚至還有一個專業女按摩師),也特別請廚師來煮好吃的、健康的食物供員工免費食用。此外,還有許多便利服務,例如定點洗衣、美髮、洗車和醫療照顧。Page 和 Brin 他們也堅持要有主控權,即使他們接受了兩家大公司的投資,但也不能管他們要做什麼、有沒有認真賺大錢,公司員工的任聘也都要經過他們的同意才可以。

Standford 教授 Dennis Allison:真正驅使他們勇往直前的動力,就是他們對於事物該如何發展懷抱著一個願景,而不是為了錢,…

另外,他們的工作是採用 2-5 個人一組的規模,因為他們覺得大型團隊沒效率,就像學校要是有什麼分組報告,如果一組有六、七個人,就會有兩、三個人沒做事(或沒事做),不然就是通通都沒做,因為大家都想說「人那麼多,一定會有人做」。結果大家都這麼想,最後反而變成沒人做,要不就是人人都有意見,芝麻綠豆的事也要討論半天。而這種小組規模,也只有在找對人才有用,不適用於慣於聽命行事的人,所以他們的秘訣不是在於管理,而是在遴選人才方面。也因此,他們儘量減少中間管理階層,因為這些人只會礙事。他們還有一個從大學制度裡延伸過來的政策,用20%的工作時間做任何你想做的事,Google News 就是這樣產生的。

Page:搜尋之所以好玩,在於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有太多的問題和失敗經驗需要處理。我們該做事永遠做不完。如果我們明年沒有變得更好,我們就會被人遺忘。

Google 堅持不讓廣告影響搜尋結果的公正性,卻又需要有錢賺以維持 Google 的運行,最後他們想到一個方法:只讓有相關性的廣告出現在搜尋結果的頁面,廣告必須只有簡單的兩、三行字,而且和搜尋結果有明確的區隔。而廣告也是經過評比之後,依序排列出來的。這些廣告,不但是他們主要的獲利來源,也讓他們賺很多錢,所以他們沒有負債。

Google 有理想色彩濃厚的使命:讓全世界所有的資訊都變成可免費取得、可供眾人使用。

2004 年,Brin 和 Page 因之前接受了兩家大公司 2,500 萬美元的投資,所以不得不讓 Google 上市,即便如此,他們兩個還是要堅持他們的原則:他們要有主控權,還有 "Don't be evil."

於是,Google 股票以非傳統方式(股票雙軌制)公開發行,掛牌價是每股85美元,到2005年底時已突破400美元,市值超過 1,400 億美元。(天阿!買 Google 股票的人賺死了。)不過,或許 Brin 和 Page 被迫讓 Google 上市了,他們在諸多方面還是盡量保持神秘,他們不提供(也不請)分析師來做未來產品和每季獲利的預測,因為他們不想讓對手猜出他們未來的策略。

這本書後面還談到 Google 後來所遭到的困境,以及他們怎麼度過難關,還有介紹後面其他產品的由來。另外也談到 Google 的幾個長遠計畫和對未來的願景。他們和一些大型圖書館合作,如 Standford Univ, Harvard Univ, Univ. of Oxford and Univ. of Michigan 的圖書館,希望把所有藏書數位化,而這個計畫所需的任何資金及設備都由 Google 負責。另外,Brin 也熱衷於分子生物學(難怪 Google 會知道何時是解開DNA結構之謎的五十週年;見《Google - 特別的日子》一篇),他們已著手把計畫擴展到生物學及遺傳學(基因組合研究)領域,並樂於提供人才協助這方面的研究,Google 將建立一個基因資料庫。

由於啟動 Google 的數十萬部電腦網絡需要非常大量的電力,因此他們也非常注重這方面的研究,Page 多年來一直專注在電力的議題上,希望找出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的能源。而 Brin 和 Page 也投資了 Nanosolar 這家位於加州,未上市的公司,其主要業務為開發商業、住宅和公營事業使用的太陽能電池。

除了這些計畫,他們的未來也可能會遭受到各種考驗,也許是為了政治因素,也許會遭到一些衛道人士的反彈,這些都是他們需要克服的。

看完我真的覺得「天才做什麼都行」,Brin 和 Page 不僅可以做出像 Google 那麼好的搜尋器,還很有作生意的頭腦和手腕,大部分的合作生意都是他們親自下馬談成的。他們對於未來還有許多夢想和願景,而且他們想做的,他們不管怎樣都堅持努力去做到及完成。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本書的最後,附有一份 Google Labs Aptitude Test(GLAT)。
And cover says: "How much aptitude do you have for the sort of mind-bending engineer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each day at Google Labs? Take the GLAT and find out. Simply answer all questions to the best of your abilities (cheaters will answer to the karma police), fold completed exam into attached envelope and send to Google Labs. Score high enough and we'll be in touch. Good luck."

裡面有各式各樣的題目,有兩題我覺得還挺有趣的。(全部GLAT有四頁長,題目首頁請看 [這裡]。題目放上去的時間是2004年九月,目前網頁上面題目的影像連結好像抽掉了。)

Q: This space left intentionally blank. Please fill it with something that improves upon emptiness.(在下面的刻意空白的框框裡,填補或畫些什麼來改善它。)

Q:(不要想得太複雜)
1
11
21
1211
111221
What is the next line?


其他相關文章

Offical Google Blog
Google Corporate Information: Google Milestones
What Lurks in Its Soul?(by David Vise)
The Google Story: An Excerpt (Ch26: Googling Your Genes)
An Excerpt from The Google Sto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