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台灣的教育制度大受討論,到底是目前的多元入學好,還是以前的聯考好?有人說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但聯考的時代,就沒有父母花錢讓小孩補習嗎?說到底,只要貧富不均,受教權就永遠不公平,底層永遠在底層難翻身 [5, 6],父母的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真的對小孩的成長和教育有那麼重要嗎?最近有篇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的論文分析了父母社經地位對小孩腦部發育的影響 [1]。

其實大腦發展和父母的社經地會的關係早有研究,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小孩在認知測量(cognitive measures)上得到的分數越高,所謂的認知測量包括 IQ、語言、閱讀和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專注力)測驗 [2, 3]。社經地位除了經濟上的資源外,還包括了權力和家族地位等等,其定義複雜且有爭議,不過通常是指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之前的研究發現父母社經地位在小孩年紀越小時影響越大,個體之間的差異較難單以基因去解釋。在(最)高社經地位的家庭間,因為大家的環境資源都已在頂端,彼此的差異不大,所以小孩智力(IQ)的決定因素是基因,而在地收入的家庭間,環境對智力的影響力則大於基因所給的 [3]。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大腦中管理記憶和語言的區塊不是比較大,就是發展得比較好,或是兩者皆有。不過很多研究都有某些限制,例如種族因素,在美國,社會地位和種族的關係其實是難以分割的,因為低收入戶大多為非白人家庭,這會使得研究結果有所偏頗,不夠準確 [2]。

為了排除某些限制,這個研究用 MRI 分析了 1099 位三到二十歲正在發育的小孩,分析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其家庭收入對他們的大腦發育有何影響,父母的教育程度可以形塑親子間的互動關係,而家庭收入則代表了可以提供多少資源給小孩 [1]。父母的社經地位被認為和小孩早期可接收的經驗有關,而這些又影響了大腦的認知發展,像是語言、自制力、記憶和情緒處理等等。目前這類的相關研究都是觀察大腦的皮質表面面積(cortical surface area)和厚度,大腦皮質厚度在小孩和青春期初期會快速減少,然後慢慢變薄,到成年初期才逐漸穩定不變。而皮質的表面面積則相反,會不斷展延直到青春期初期,然後中年開始萎縮。小孩的智能(intelligence)被認為和皮質面積和厚度皆有關,十歲以前,聰明小孩的皮質厚度較薄、表面面積較大,進入青春期後這個關聯性就更明顯。管理記憶的海馬旋(hippocampus)和杏仁核(amygdala)也和父母的社經地位有關,海馬旋和杏仁核的體積會隨著年齡增大直到成年人初期,之後則開始減小,成人後受的教育會緩衝這個減小的情況。

這個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小孩大腦皮質面積大有關聯,影響了大腦裡管控語言、閱讀、執行功能等等區域的面積大小,父母教育程度只有高中畢業的小孩,其大腦皮質面積比父母教育程度為大專學歷(多於十五年)的小孩少了百分之三(3%)[1, 2]。而家庭收入也對這些區域的面積影響很大,被研究的小孩家庭背景包括了年收入低於五千到高於三十萬,家庭年收入低於兩萬五的小孩,其大腦皮質面積比家庭年收入高於十五萬的小孩少了百分之六[1, 2]。而家庭年收入多寡對大腦皮質面積的影響在低收入戶的家庭較為明顯,在低收入家庭中,每一點錢的增加對小孩皮質面積的改善都極大。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不只影響大腦這幾個區域的面積大小,也大大影響了總皮質面積的大小。相比之下,父母的教育程度對皮質厚度沒什麼關聯,家庭收入對皮質厚度也只有些微的影響。

另外,父母的教育程度也大大影響了左側海馬旋的體積,在教育程度相對低的那一端,其影響越大,也就是說受教資歷每多一年,小孩海馬旋體積增加的比例也較多。相對之下,教育程度對右側海馬旋的體積沒影響;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皆對左右兩側的杏仁核大小沒影響。

總結來說,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對大腦裡管理語言、記憶和執行功能的區塊的發育有重要影響。每多一年的高中或大學教育,幼童時期和青春期的大腦皮質面積也以相對比例的程度增加,家庭收入的影響則是以函數比例的程度增加,相對低收入的那端影響更加明顯,家庭收入每塊錢的增加,皮質面積也以相對比例增長。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對大腦發育所造成的關聯性和差異性,可能是因為小孩生長環境、外界的刺激和營養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例如社經地位較高的父母,更能給小孩好的教育、營養和環境。生長於父母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中的小孩,其大腦發育程度的差異性並沒有很大,也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但在父母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中生長的小孩,差異性就很大,大腦的發育情況有的好有的壞,決定因素是環境。「這表示說政府的政策有多重要,」此研究主持人 Sowell 說,「大腦發育的期間很長,從小孩到青少年,這表示在這段期間的任何時間點,」家庭環境的改善都可以對小孩能力有莫大的影響[2]。越來越多科學家和社會學家也認為解決貧窮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對改善小孩大腦的功能和發展才有實質意義。

家庭環境差的小孩,可塑性高,可以改善的空間比較大,效果也較明顯。家庭環境好的小孩,得到的資源多,一開始就到頂了,再高也不會高到哪去。縮小貧富差距,把資源分配給需要的小孩,對社會才是正向的作用阿。



References

1. KG Noble et al. Family income, parental education and brain struct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ature Neuroscience (2015)

2. M Balter. Poverty may affect the growth of children’s brains. Science News (2015)

3. Daniel A. Hackman and Martha J. Farah.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9)

4. JM Zarate. The cost of brain structure. Nature Neuroscience, News and Views (2015)

5. 【政策想想】 台清交校門好窄 ──正視高教反重分配問題教育 M 型化:統計數據告訴你,台灣的窮人真的唸不起台清交

6. Re: [新聞] 窮孩子上不了台清交 貧窮及城鄉的世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 的頭像
    minc

    min'cellanea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