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麻煩把跟文章無關的留言(或問題)留在留言板,請勿用注音文,謝謝。科學相關文章或交流歡迎到臉書頁(見右欄)。

想要寫個「深夜廢文」系列,但又怕被實驗室的發現,以前博班時沒華人,寫寫實驗室的事情沒人看得懂,現在實驗室強國人太多了,感覺很容易被發現阿。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是一篇在 NeuroScientistNews 關於抗憂鬱藥物的文章 [1]。抗憂鬱藥(antidepressant)一直以來有個缺點,就是藥效作用很慢,至少要一個禮拜以上才會產生效果,因此近期對於常用的抗憂鬱藥,也就是 SSRIs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到底有沒有用起了很多問號和不少爭議。多年前藥廠的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服用 SSRI 的患者和只服用 placebo 的患者結果的差異性不大,因此被認為此類藥物沒用。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瑞典 Sahlgrenska Academy 的學者分析了由主要藥廠贊助的臨床試驗結果,想要了解抗憂鬱症藥物中的其中三種對治療成人的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有沒有效用,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 Molecular Psychiatry [2]。

這個研究分析是由藥理學家 Elias Eriksson 和他的博士生 Fredrik Hieronymus,還有其他夥伴一起進行的,總共收集了 6669 位臨床成人病患的實驗結果,使用的藥分別是 Lundbeck (Valby, Denmark) 的 citalopram, GSK (Brentford, UK) 的 paroxetine 和 Pfizer (New York, US) 的 sertraline。目前最常用來診斷是否有憂鬱症的評量是於 1950 年代建立的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DRS-17-sum) [3],但因為裡面包含的項目太複雜(列了有十七種症狀),而且有的症狀沒憂鬱症的也會有,或是病人本來就有的症狀也會因此被忽略(例如頭痛或腰痛),有些憂鬱症的症狀則不是每個病患都會有,加上和憂鬱症的嚴重程度沒太大關聯,所以這份評量的準確度和可信賴度被遭到質疑。於是,這個研究只用了十七項的單一項 depressed mood 來做為主要評量,因為這是憂鬱症中指數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徵狀,然後再和傳統的 HDRS-17 做比較,整個分析資料中有 32 組 SSRI/placebo 的比較。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Science》和《Nature》上各有一篇文章評論用基因改造的方式讓酵母菌能夠生產嗎啡 [1, 2],會有這兩篇評論是因為今年初有兩篇分別發表在 PLOS ONE 和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的論文說這個構想已更進一步克服過去技術上的困難,使其有實現的可能 [3, 4]。海洛因(heroin)、嗎啡(morphine)和其他鴉片類(opiates)藥物的原料都是罌粟花(opium poppy, 學名 Papaver somniferum),全世界大概有一千六百萬人非法用此類藥物,而單是在美國,2010-2012 年間就有一萬六千人死於用藥過量 [1],因此 MIT 的生技政策專家 Kenneth Oye 擔心基改過的酵母會被毒販濫用,而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幾個管制的方法 [2]。

IMG_3557.JPG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古文佔教科書比例該多少的比例又被拿出來談,因為有學者說台灣年輕人道德淪喪,需要多念古文來拯救,其中的歧視言語先暫且不談,這裡只是想把去年(寫在別的地方)回應「古文能幫助邏輯思考」這個論點的感想挖出來,簡單來說就是舊文重 po 而已。XD

第一點:泛用財部分同意,邏輯思考部分本身的闡述就沒邏輯。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寫遊記了,在東部時是沒心情寫,回來後是因為照片太多懶得整理。昨天和實驗室的去北溫的 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好像來加拿大後只去過一次,大概是來的前兩年去的,久到都忘了是不是真的有去過,後來因為門票太貴了,所以沒再去,這次是因為實驗室的說想要去,於是想說去看看也好。BC 居民可以買年票(Annual Pass),跟成人票同樣價格,成人票要 $37.95 大洋(網上買票點此),有學生證的話是 $30.95,同行的人如果有年票的話,可以少 15%(年票不能打折,只有單次票可打折),但還是要 $33,因為票太貴,以後應該不會再來,所以還是記一下好了。這座吊橋有名除了因為它超長外,就是電影《第一滴血》有場景是在這裡拍的。(但我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不要我是哪幕,謝謝。XD)

Capilano_01.jpg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台灣的教育制度大受討論,到底是目前的多元入學好,還是以前的聯考好?有人說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但聯考的時代,就沒有父母花錢讓小孩補習嗎?說到底,只要貧富不均,受教權就永遠不公平,底層永遠在底層難翻身 [5, 6],父母的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真的對小孩的成長和教育有那麼重要嗎?最近有篇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的論文分析了父母社經地位對小孩腦部發育的影響 [1]。

其實大腦發展和父母的社經地會的關係早有研究,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小孩在認知測量(cognitive measures)上得到的分數越高,所謂的認知測量包括 IQ、語言、閱讀和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專注力)測驗 [2, 3]。社經地位除了經濟上的資源外,還包括了權力和家族地位等等,其定義複雜且有爭議,不過通常是指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之前的研究發現父母社經地位在小孩年紀越小時影響越大,個體之間的差異較難單以基因去解釋。在(最)高社經地位的家庭間,因為大家的環境資源都已在頂端,彼此的差異不大,所以小孩智力(IQ)的決定因素是基因,而在地收入的家庭間,環境對智力的影響力則大於基因所給的 [3]。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大腦中管理記憶和語言的區塊不是比較大,就是發展得比較好,或是兩者皆有。不過很多研究都有某些限制,例如種族因素,在美國,社會地位和種族的關係其實是難以分割的,因為低收入戶大多為非白人家庭,這會使得研究結果有所偏頗,不夠準確 [2]。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吃甜食和高油的,可以回去問你媽,是不是懷你的時候亂吃垃圾食物。XD

對食物的愛好是由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所管理的,包括了主要的多巴胺(dopamine)系統外,還有鴉片(opioid)系統,獎賞系統的去敏化(desensitization)現象被認為是造成對垃圾食物偏好的原因,獎賞系統不敏感的人需要靠高糖和高油飲食來獲得滿足感。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常常需要面臨多種選擇,要去哪裡吃飯,要不要找朋友一起?哪件事該先做,哪件事可以暫緩?做這些決定對你來說容易嗎?還是常常要想半天,卻還是無法決定呢?本魯是個優柔寡斷的人,做事情常常猶豫不決,每次權衡利害得失都要想很久,最好事情都能夠照我的計畫走,如果無法在掌控之中,就會不知所措,如果你跟我一樣,那可能也是高焦慮族群。焦慮(anxiety)的人比較不容易準確的判斷,而且往往把可能的負面後果過度放大,一點失誤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無法適應快速變遷的環境,這些都會讓他們無所適從。正常人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驚喜或驚嚇?)會依過去的經驗判斷如何應對,能夠快速地從中學習,幫助他們做決定,以應付週遭的變化。這個月刊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一篇論文,說有焦慮症的人之所以無法應對「不確定(uncertainty)」的事,遇到事情常常遲疑不知該怎麼辦,最後還做了很爛的決定,是因為他們無法快速地從變動的環境中學習,缺少能夠利用週遭線索去判斷情勢的能力,進而去應對生活中多變的環境,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1]

作者們找了三十一位試驗者,其中 22 位是女性,年齡介於十八到四十歲之間,然後區分他們個人的焦慮程度(STAI, Spielberger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做的實驗是 aversive learning task,分成穩定組(stable)和變化組(volatile)兩個部分,每組各有 90 個測驗(trials),在每個測驗中會出現兩個圖形(例如圓形和三角形),圖形中間會有兩位數,代表電擊程度,兩個圖形之中會有一個有電擊。穩定組就是如果圓形是 75% 的機會有電擊,三角形就是 25% 的機會有電擊,就是說如果你二十次都選圓形,那就會被電十五次這樣 XD,但是正常人試了幾次之後就知道選圓形比較容易被電,轉而選三角形比較多,避免不停地被電。變化組就是圓形有電擊的機率不是一直都是 75%,可能前二十個 trials 中圓形有 80% 的機率有電擊,下二十組則是變成三角形有 80% 的機率有電擊,每二十個 trials 會變一次,九十個 trials 中會變五次,所以不要傻傻的試了二十次後發現選三角形的比較不會被電到,下二十組就繼續不停地選三角形,結果就不停地被電。每個人都要做穩定組和變化組,但先後順序隨機指定,有的先做穩定組再做變化組,有的則先做變化組,兩組之間沒休息、沒提示,一次做完 180 trials,試驗者不知道自己先做的是哪一組,也不知道有分成穩定和變化兩組以及兩組之間的區別,只知道自己連續做了 180 個選擇,並且要依自己做過的選擇結果來決定下一個要選哪個才比較不會被電到。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真的會記得小時候的事嗎?本魯小三以前的記憶幾乎全無,頂多只記得單一事件,例如幼稚園只記得畢業典禮那天,小一和小二只記得兩件事,一是某日掃地時教室出現一隻手掌大的蜘蛛,二是導師某次發獎品給考試一百分的人,其他的事則完全沒印象,小學以前的事都是爸媽跟我說的,所以本魯一直以為大家都不記得小時候的事,至少五歲以前的事不會記得吧?不過後來某位國中同學說他記得幼稚園的事,然後某次跟我爸聊天,他也說他也記得他兩、三歲時發生的事,才驚覺原來有人是記得的阿?!不過為什麼會忘記小時候的事呢?其實幼兒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還滿常見的,是指成年之後不記得二到四歲以前發生的事,這不只會發生在人類身上,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1],去年有篇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說明了幼兒失憶症發生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幼兒時期大量的腦細胞生長,重組了腦中的神經線路(neural circuit),導致舊的記憶被洗去,所以不記得之前發生的事。

大腦中管理記憶的地方是海馬旋(hippocampus),不要以為人長大了就不會再長腦細胞,其實還是會的,只是比較慢,海馬旋中的 dentate gyrus (DG) 就是負責生長新的腦細胞的,這個過程叫做 neurogenesis,成年大腦 DG 每天會生產約七百個新的腦細胞,這些新細胞會以緩慢的速度和原有的神經網絡結合。成年的新生細胞和新神經網絡的功能是什麼,目前還不得而知,有人認為是用來分辨細節(pattern separation),稱為 behaviour pattern separation。舉個實驗範例 contextual fear discrimination paradigm (辨識恐懼)來說,把老鼠放到兩個長得很像的箱子中(A, B),老鼠在 A 箱的時候會接受到電擊,在 B 箱中不會,每天依隨機順序放到 A 和 B 箱各一次,剛開始的頭幾天,老鼠被放到兩個箱子時,身體都會因為恐懼而僵掉(freezing),但是經過幾天的訓練,牠們分得出 A 箱和 B 箱的不同之後,被放到 B 箱的時候就能夠冷靜不再僵掉,因為牠們知道 B 箱沒電擊,新生腦細胞的功能即是在此,讓我們能分辨出周遭環境中的不同之處。[2]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些事真的讓人不吐不快,關於誠實這個議題我已經吐了好幾次了,但還是覺得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想把之前吐的放在這裡。不要說什麼「有嗎?有失敗嗎?」會有這個疑問表示你活在平行時空。

台灣的教育沒教誠實嗎?父母老師都有說要誠實,但為何還是如此失敗?其實以前很多學校、老師都根本就是帶頭說謊,只是自己可能沒意識到,例如以前說要常態分班,學校就弄了個假常態分班,例如以前規定不能用參考書,但是老師還是照用,等督學來了再叫學生藏起來,老師可能當時不覺得怎樣,但其實會讓學生之後潛意識認為說謊是可以的,只要不被抓到就好,很多事也可以做做表面功夫就好。不要說學校、老師好了,連我們念的歷史課本都是謊言,理性一點的六八九也許會說「哪有,只不過有些事沒提到而已。」抱歉,我的標準比較嚴格,蓄意隱藏事實就是說謊。也許有些人會說,「哪有,只是有點美化而已。」同樣抱歉,我的標準比較嚴格,美化就是說謊,不要用「美化」這個詞來美化「說謊」。

文章標籤

mi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